Hello! We are inBlooom!

我們是inBlooom印花樂美感生活股份有限公司,這裡呈現出我們的原創印花設計,以及我們的創作生活。
inBlooom works in pattern design, hand-printing fabrics, and unique creations. This is the blog to present our artworks and our life. Thanks for visiting :)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ravel.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ravel. Show all posts

Sunday, October 26, 2014

Go out, go CAMPING! 秋天果然最適合露營了


也許是年紀、也許是日常工作的疲憊感使然,走出戶外、親近自然的渴望益發強烈,哪怕只是一片草皮也好,只要置身其中,對於陽光與風的感知都會更為敏銳,並從中深刻地感受到自然帶來的愉悅。
因此當近年的野餐風大為盛行之際,我們也欣然加入這波戶外休閒的潮流之中;也許藉著這股「野餐流行」的風氣,能漸漸改變台灣人、尤其是都市人以往對於空間與休閒的認知,或者改變我們對於室內生活的依賴性。
而經歷過野餐的美好之後,會更進一步貪心地想:如果能多留在戶外一點時間該多好;於是「露營」似乎理所當然地,成為野餐之後、更進階的戶外玩耍活動。

Saturday, October 4, 2014

淨灘初體驗


曾經拜讀過吳明益老師的小說「複眼人」,這是一本以台灣與太平洋上一虛構海島為背景的魔幻寫實小說。在小說中透過一道「太平洋垃圾渦流」,串連起整部架構龐大的故事;在太平洋中,有一處海流交會之處,此處的海流速度特別慢、甚至會原地打轉、停滯,因此在各處海洋上漂流的許多人造垃圾,便在此地聚集,日積月累成了一座龐大的垃圾島。

Saturday, February 15, 2014

在難得一見的東京風雪中找到mina


前陣子去了一趟東京,特地去觀摩2014 Gift Show-全日本最盛大的禮品展-採集資料,順便開開眼界。既然來到東京,這個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免不了還是要到處看看,讓目不暇給的各種訊息直接衝擊。
但沒想到這趟旅程最難忘的,竟是經歷了一場二十年來最大的暴風雪。
事前完全沒有做關於「雪」的心理準備,就在我們要去minä perhonen朝聖的那一天,東京下起了大雪。
當天的行程安排是早上先到築地市場,然後前往白金台的minä perhonen本店。本來只是因為路線還算順所以這樣安排,事後想一想心裡其實有點慶幸這麼做,因為,設計師皆川明(Minagawa Akira)早年還沒開始設計布料時,就在築地魚市打工過;這段經歷也啟發了minä後來的布料創作靈感:魚鱗、貝殼身上的花紋、水的紋路… 都內化在minä的創作世界裡。
minä所在的白金台,如果天氣晴朗的時候來,應該是個很優美的高級住宅區吧,白金大道上成排高大的銀杏樹,而minä的店就位在曲折有味的小巷裡,附近的小店也看來處處充滿驚喜。
但那一天,雪真的太大太大了,厚厚的銀白糖霜覆蓋住整個白金台,尋找minä的過程也變得辛苦,但在這樣的天氣裡前來、也有屬於這樣的天氣才有的驚喜等著我們…
minä本店的冬天招牌,是一個小雪人的造型。我來到它面前時,一層薄薄的雪覆蓋著招牌上的字,不能確定是不是真的到了minä的店,於是我伸手撥開它。
然後,就看見了讓我內心小小激動的minä perhonen手寫字體。內心崇拜許久的設計師,好多年前就想著來到的店,從沒想過會是在這種特別的天氣裡相見。
但是後想想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如此一來,當我走上旋轉階梯、推開minä的店門、迎面而來的溫度、香氣、和散發柔和光輝的色彩,在那片銀白冰冷的雪地裡顯得益發清晰。從此以後每當我想起第一次遇見minä的場景,就會帶來特別幸福溫暖的感受。

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被人這麼深刻喜歡著的設計師。



Friday, June 14, 2013

淺嚐曼谷--風格之城四日半觀察報告3

(續前篇:淺嚐曼谷--風格之城四日半觀察報告2
我這幾年的旅行目的性其實都很明確,只想去看看各地設計與生活的關係,也可以說我有個大體模糊卻目標明確的採集計畫,我正在做某種屬於自己的設計與社會觀察紀錄。
所有的設計都和人們的生活有關,一個地方的設計是社會現象具體而微的濃縮反映;要徹底了解一個地方的設計,就要同時觀察它的社會。
這是我在每一次旅行前的大膽假設,而每一場旅行就是求證的過程;
而這次的曼谷之旅,我比預期中得到了更深刻的印證。

登上讓我腿軟的鄭王廟後,曼谷舊城區風景令人屏息。
//舊城區觀察
在前兩篇觀察報告中,我都有稍微提到關於曼谷「舊城區」的這個部分;所謂「舊城區」其實沒有一個明確的劃分或稱呼,直接用「曼谷/舊城區」的關鍵字上網查也查不出所以然。但它所指的區域主要是曼谷西區、昭披耶河(Chao Phraya River)沿河一帶,自古是皇宮、寺廟群聚的老曼谷市中心,但隨著都市發展、商業中心漸往東移,相對於大家所較熟知的曼谷新市區,這邊就成了「舊城區」。
關於曼谷舊城區,除了世界背包客群聚的「考山路(Khao San Rd.)」、和著名的大皇宮、鄭王廟等景點會被以簡短的介紹、草草放在曼谷旅遊書的倒數兩三頁之外,在台灣幾乎找不到相關中文資料。
大皇宮、玉佛寺是遊覽曼谷舊城區首要之地。
鄭王廟,可以讓遊客以接近攀岩的姿態爬上去看風景;一邊攀爬腦中一邊閃過無數人生走馬燈...

但既然如此,我又是如何得知有關這區的旅遊資訊呢?
這要說到一個奇妙的緣份;
今年剛在青田街開張不久的獨立書店「Zeelandia Bookshop」,這是一間旅遊主題書店,書店主人是個性格獨立、人生經歷頗為奇特的女生。書店開張不久我就曾經光顧過,還在那裡買到一張南天書局出版的古地圖;剛好就在我決定曼谷行不久後,就看到書店主人也剛從曼谷一人旅行回來,於是我就前往書店想請教她一些資訊。
在旅遊書店裡和老闆討論旅行計畫,對一趟旅行來說這應該是個有意思的開始。
我說我這趟去想多看點關於文化、或藝術設計的東西,老闆於是向我力薦一定要去舊城區看看:「那裡有很多老房子,到處都是咖啡店、藝廊,還有我住的那間民宿非常棒...」她說的是「Baan Dinso」,一間殖民風格建築的可愛民宿;老闆非常重視旅行中「住」的品質,這也影響了我後來行程規劃的一環。她還主動借給我一份上次從曼谷帶回來的Nancy Chandler出版的地圖--而就是這份地圖,成為我此行曼谷最重要的指南。

Friday, June 7, 2013

淺嚐曼谷--風格之城四日半觀察報告2


我這幾年的旅行目的性其實都很明確,只想去看看各地設計與生活的關係,也可以說我有個大體模糊卻目標明確的採集計畫,我正在做某種屬於自己的設計與社會觀察紀錄。
所有的設計都和人們的生活有關,一個地方的設計是社會現象具體而微的濃縮反映;要徹底了解一個地方的設計,就要同時觀察它的社會。
這是我在每一次旅行前的大膽假設,而每一場旅行就是求證的過程;
而這次的曼谷之旅,我比預期中得到了更深刻的印證。


//政治觀察
對一座設計之城的觀察,怎麼會看到政治面向去?我自己也始料未及,但關於這部份此行真的是有很深的體會...
泰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至今仍有皇室的存在,泰皇對人民影響力極為深遠,在曼谷路邊到處可見泰皇的肖像與裝飾的花環;因為皇室的存在而保存了泰國歷史、宗教文化,凝聚泰國人民的向心力,讓他們從根本認同自己的國家;而因為人民對文化的認同,因此直到今日他們仍願意透過自身的生活方式彰顯他們的文化,這不需要多了不起的行動,只要他們每天持續對路邊的小佛像獻花裝飾、持續進佛寺崇敬信仰、持續尊敬他們的皇室,這就是讓傳統文化活著的方式。不需要被敦促或疾呼「我們要保存傳統文化!」,對泰國人不需要,因為文化對他們而言甚至不能算是「傳統」,而是一種「進行式」。
我感覺這是一股很重要的精神力量。
路邊隨處可見裝飾地十分美麗的小佛像

相對於皇室,執政的政府則推動實際的國內事務,我對政治毫無研究,所以完全無法分析其施政好壞;但對於他們政府的國際觀與其對「設計之城」的經營方針,從幾個小地方就可以得到深刻體會...。

我這趟安排了不少美術館、博物館和藝廊的參觀,聽說他們的BACC(Bangkok Art And Culture Centre,曼谷藝術文化中心)建築本身很棒,展覽多以當代藝術為主、水準很高;聽說他們有個TCDC(Thailand Creative & Design Center,泰國創意設計中心),收藏了許多設計書籍,還有個亞洲唯一的材質圖書館... 實際造訪後,兩個地方都讓我驚艷不已。
這兩個地方都位於市中心的商業重地,交通便利、卻又都佔地極廣,一切免費,外國人也一視同仁歡迎使用。從這邊已可約略感受到泰國政府推動藝術設計的魄力與決心... 我們的市中心可能釋出黃金地段來蓋服務民眾並免費的美術館與設計中心嗎?

BACC內部都可以拍照 


Thursday, June 6, 2013

淺嚐曼谷--風格之城四日半觀察報告1

每年都希望為自己計劃一次遠行;今年一開始便做了決定:一個人前往曼谷。
「一個人?為什麼是曼谷?」
出發之前幾乎每個聽到我這項計畫的人都免不了驚訝,然後眼中開始浮現一絲擔心。其實這個擔心其來有自,因為對於曼谷、或說是泰國的印象,大部分台灣人腦中會浮現的不外乎是人妖秀、便宜按摩、夜生活、還有瘋狂血拚... 總之不算是太正面的印象;但又聽說,曼谷是個設計之都、年年當選亞洲最佳旅遊城市、是外國背包客心中的亞洲旅遊第一站。這兩種形容曼谷的說法都常聽見,但彼此之間卻存在著明顯的矛盾性,這讓我對這座城市非常好奇。
另一個原因則有點任性:因為我個人對於日本旅行有點倦怠。請千萬不要誤會,我仍然鍾情日本,但基於某種設計人的無聊叛逆,我覺得當身處的台灣設計圈正處於日本熱的高峰時,反而讓我有點想遠離;但目前的工作狀態也去不了歐洲、美國這麼遠,於是就想到了曼谷。
印象中,這裡也是個歐亞文化融爐、是個國際都市,距離又如此相近... 儘管沒什麼把握,但總之想相信直覺出發一次。

沒想到,這短暫四日半對曼谷的淺嘗即止,卻讓我體驗到這座風格城市極為濃烈鼓動的滋味。

//
我這幾年的旅行目的性其實都很明確,只想去看看各地設計與生活的關係,也可以說我有個大體模糊卻目標明確的採集計畫,我正在做某種屬於自己的設計與社會觀察紀錄。
所有的設計都和人們的生活有關,一個地方的設計是社會現象具體而微的濃縮反映;要徹底了解一個地方的設計,就要同時觀察它的社會。
這是我在每一次旅行前的大膽假設,而每一場旅行就是求證的過程;
而這次的曼谷之旅,我比預期中得到了更深刻的印證。

//交通觀察
民宿Phranakorn-Nornlen所繪製在牆面的曼谷街道圖
一走出蘇汪那蓬機場(Suvarnabhumi Airport),我便懷著忐忑的心情搭上機場排班的計程車;心情之所以忐忑,是因為我在出發前做的所有功課都在警告旅客:小心曼谷計程車,出了名的不老實,要嘛繞路、要嘛坑錢;但十分幸運地此行倒是一路順遂,也沒遇上傳說中的大塞車。
計程車一路行駛高速公路,因此可以居高臨下地快速建立這座城市給我的第一印象;色彩繽紛、意外地使用了許多的粉色系(後來我對曼谷最深的色彩印象,是某種像被陽光晒過的暖調粉紅色)、高樓與平房夾雜、間或有許多佛寺的金色尖頂點綴其中。
計程車與嘟嘟車是早有耳聞地色彩豐富,但穿梭而行的私家車也多的是從沒見過的色彩。從車窗看進駕駛座,沒想到看到許多西方臉孔在駕車;這裡有這麼多居住在此的外國人嗎?
這就是印象中的曼谷車陣與多彩計程車
遇到行道樹的象群們
這次訂的民宿是位在曼谷舊城區的Phranakorn-Nornlen;所謂「舊城區」,指的是曼谷西區靠近昭披耶河畔、沿河而建的區域,古代的曼谷即是沿著河流發展,皇宮與寺廟沿河而建,貿易與文明也在此發生;而如今的舊城區交通不算便利,最頻繁的交通竟要靠「水上計程車(Taxi Boats)(其實我覺得性質更像水上『公車』)」,這是一種頻繁南來北往的交通小船;因為行前做的功課讓我深受風格民宿Phranakorn-Nornlen吸引,所以大膽地決定四天都要住在這裡,但有點沒料到的是... 這就意味著我每天都得搭船出出入入。

Wednesday, February 27, 2013

我們把福利社也馬卡巴嗨了--藝術進入社區:印花樂X電光部落

(印花樂台東特派員小花、小橘特別報導)

「我們把福利社也『馬卡巴嗨』了!」在完成美化福利社的噴牆任務之後,阿公阿嬤座在階梯上如此興奮大喊著。 
「馬卡巴嗨」一詞於阿美族語為美麗的、美好的意思。 

這次由於朋友的牽線,我們受邀至台東關山「電光部落」,教部落裡的阿公阿嬤用印花的方式裝飾部落裡的福利社。電光部落、或說是電光里,位處於台東關山東隅,中隔卑南溪。昔日於關山遠眺電光里,常會看見電光,故俗名雷光火。日治時期又更名為「日出」,直至台灣光復後隸屬於關山鎮。電光里的居民以阿美族居多,也有少數漢人和客家人,居民多數務農,種植稻米與水果。
從關山鎮進入電光社區需要經過電光大橋,電光大橋橫跨卑南溪,是電光社區裡唯一一條通外的相連道路。進入電光社區之後,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又一片連綿的稻田,對於在雲嘉南平原長大的我來說,稻田並不稀奇,但和西部平原不同的是,這裡的稻田背後,襯著高聳入天的中央山脈。
一時之間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詞,只好很老派的說:真的是美不勝收阿!(羞)


在尚未進入社區之前,我們就如同一般觀光客一樣期待,期待進去部落裡會有各式祭典、期待居民晚上會有唱歌群聚喝小米酒、期待他們也許會用傳統圖騰來創作印花… 然而,社區的景象就只是如同南部鄉下的村落一般,人口稀少,有個小小的里民中心,以及老人家最愛閒話家常的雜貨店。
好像除了老人家口中的原住民母語我聽不懂之外,其餘的與南部鄉村並無二致。這些原住民的阿公阿嬤們也稱不上有所謂的傳統圖樣,隨著部落裡的人越來越少、經濟越來越弱勢,文化與傳統藝術,彷彿也跟著消逝在不知不覺間。
從朋友口中得知,電光的里長阿姨積極向政府單位爭取補助,在三年前成立了電光里長青班,一方面讓這些阿公阿嬤在農閒之餘,不再只有喝酒這種休閒娛樂,另一方面也藉由課程活動,讓阿公阿嬤更主動關心社區。而朋友也在接觸了解之後,決定開始一連串「藝術進入社區」的活動企劃,藉由藝術創作的活動,讓社區住民更主動美化社區,並為社區帶入觀光,藉由觀光效益,讓居民更積極找出屬於部落美好的傳統。
在這樣的緣份之下,才有了這次帶阿公阿嬤做印花厝的活動。

Sunday, November 18, 2012

東京走走手帖2:街頭靈感,小招牌的魅力


代官山車站出口的一個迷人轉角,正在含蓄地展現著代官山式生活魅力。
此行東京除了放鬆休閒(咦,不是都說去看設計師週...)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觀察學習他們的店面與空間佈置;然而更讓我驚喜的,其實是在這裡看到了從店面本體所延伸出去的、小招牌小裝置的魅力。

Monday, November 12, 2012

東京走走手帖1: 一起走,分開走

Photo by Su Lin
一趟旅程,可以有三加一種走法,乘起來就是更多樂趣與記憶。

今年我們的東京之旅除了印花樂三人,還有另一位朋友同行;四個人都是高中時期就認識的朋友,其中三個人還在一起工作... 即使如此,但我們也同意旅行不一定要時時刻刻在一起,我們的個性和喜好都不盡相同,旅行的目標當然也不一樣。最好是有些地方可以一起去,有些地方可以分開走,晚上回到旅店,再一起分享各自一天的旅程。

在出發前我們就達成了這樣的共識,先決定六天的大方向,行程的細節再由個人自我規劃。至於如何規畫行前的大方向 ,由於我們都有些共同想去的地方,比方說第一次去到東京的我們,一定要規劃的就是三鷹吉卜力美術館的行程,接著就是三鷹市旁邊的吉祥寺區域,但在這之後大家就可以各自前往其他想去的地方;又或者我們這次來的一大重點其實是為了Tokyo Designer's Week東京設計師週,會場位在明治神宮外苑,接近表參道與青山一帶,這一區也可排為一日行程,大家再自己決定這一帶遊走的時間。我們都想上六本木Hills看東京夜景,因此排了一日六本木行程,事先約定好晚上8:00在六本木Hills門口見,這樣就可以一起看夜景...
位於三鷹市的吉卜力美術館絕對是要一起去的行程
東京設計師週是此行一大目的,我們分別在白天和晚上進場,因此捕捉到不同的入口畫面。
最適合欣賞東京夜景之美的地方方,非六本木Hills莫屬。

Sunday, June 17, 2012

小旅行的小遺憾,成為下一次拜訪的好藉口-台南小拜訪

平常的工作生活實在忙碌,難得有機會可以出遠門;除了盡可能幫自己安排一年一次的大旅行... 也格外珍惜每一次可以--只要能離開台北就好--轉換生活場景的機會。比方說這陣子因為受誠品書店之邀,在北中南舉辦了四次講座,就是我們為自己安排小旅行的好藉口。
晚上八點才開始的講座,也意味著如果我們早點到,也許就可以享受一下午的台南晃遊;只有一個下午、頂多四個多小時,雖然我們真的、真的很想留下來過夜,也真的明白四個小時對這座府城來說幾乎連沾醬油都稱不上,但等在台北的諸事像嗷嗷待哺的小鳥般聲聲呼喚,讓人不敢輕言離開。
也罷,原就不是為旅遊而來,只是偶然得到一個可以路過拜訪的機會;一邊這麼想,一邊果然就跟著忘了帶相機。出了門才發現當然是十分懊惱,但也只能轉念安慰自己,「那就多用眼睛看、多用心體會吧!」...而且,至少身上還帶著iPhone(如果這也算相機的話);行前特地準備的「結緣品」--兩條印花樂小手怕--倒是沒忘,出門前信手抓了兩條手巾,不知為什麼好像早有預感會在這趟出走中碰到一些人,不打算刻意拜訪,但心想如果剛好有在台南遇到想拜訪的人,就可以立刻不失禮地獻上薄禮一份--幸好這還記得帶,因為確實遇到了值得送出去的人。


這幾天全台籠罩著大雨陰霾,高鐵一路南下,天色依舊像台北的天空一樣迷濛又潮溼,看著我的心裡都在嘆氣;沒想到一到嘉南平原,天空竟然瞬間雲開晴朗,把那一片濕灰都瞬間拋到了鐵軌之後,迎接我們的是大片的藍天白雲,看來是註定可以在這座城市享受一整個美好的下午。

Monday, April 16, 2012

-inBlooom Selection- 行動一人郵遞 One Man Postcard Shop

最近有位靦腆的大男生帶著自己設計的明信片來拜訪;一開始他拿給我們看的是一張很特別的明信片折頁,畫的是消失前的建成圓環--當年的建成圓環可說是老台北人的胃袋,在老舊的圓圓屋頂下,熱氣蒸騰的是常民的飲食生活場景;然而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命運乖舛的建成圓環如今只剩下一棟人去樓空的玻璃屋,突兀地佇立在台北街頭。

但透過設計師的想像與創作力,老圓環的溫暖與風華突然又躍然紙上;當然一方面由於自己的店就開在大稻埕一代,所以對這張作品特別有感覺,另一方面因為我們也曾創作過一系列「美味台灣」餐墊,那種將台灣人對於食物的執著與記憶融入作品的理念我們非常了解,因此很快地就一拍即合,希望能夠在印花樂小店裡販售這張明信片。

比較特別的是,這張明信片的規格其實是一般明信片的兩倍大小,設計師在中央壓了一道撕線,讓大家可以選擇將它撕為兩張明信片,或是讓它成為一張展開的大圖... 但我想應該不會有人捨得撕開它吧,畢竟當我將明信片展開立於桌上時,畫中的圓環好像成為一個立體的存在,整張明信片似乎因此變得更有生命力了。

明信片折起貌

明信片展開貌

Thursday, February 9, 2012

Fans' Fotos 印花樂粉絲遊世界:荷蘭小廚娘


我們一直很幸運擁有一些揪甘心的粉絲,比方說目前正在荷蘭深造的Ying。
最初她是透過共同朋友Kozi桑(關於這位粉絲又是另一篇故事,希望之後有機會專文寫寫他XD)所介紹認識印花樂的,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透過網路連結;Ying喜歡下廚,我會為她最新發表的料理照片按讚,而她也經常光顧印花樂的粉絲團默默支持著(說到這邊還真是不得不感謝FB的存在);就這樣來來往往一年多,感覺好像認識Ying很久,但其實從來也沒見過面。

(一年前的新年假期期間,從荷蘭返國的Ying其實曾經在晚上特地前來找印花樂小店...但當時我們已經打烊了,讓她撲了空,這件事直到現在想起來還是讓人懺悔不已啊...)

今年的農曆年期間,Ying返台過年...竟然還不忘造訪印花樂,短暫而興奮地相認之後,彼此就像老朋友一樣的聊開了;果然是氣味相投的人啊!她再不久又要回荷蘭開學,於是就到印花樂來找些小禮物好送人,她帶走了很多餐墊和檜木小香包,希望餐墊上畫的台灣美食能夠讓荷蘭朋友們想像這是一個怎樣能夠滿足口腹之慾的國家(哈)!

前幾天Ying傳了一張照片來,是她回國後做了思鄉魯肉飯,就放在我們餐墊上拍照留念;好好,真是一張可愛無比的照片。

每次都是這種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美好互動,加深了我要用心創作與經營品牌的決心,而擁有能夠理解、並喜愛我們創作的客人,則是我們創作生命中的幸運。我們會珍惜著這份幸運不斷努力,並且祝福Ying,以及其他讓我們如此幸運的朋友們,希望你們都能愉快享用到美味的人生。

Fans' Fotos 印花樂粉絲遊世界:江南篇

去年底,印花樂小店的工作伙伴Pacie和家人同遊中國江南,既然是自己人出遊,免不了還是要來一點粉絲遊世界的照片才行。沒想到後來Pacie跟我說,Pa爸「徹底迷上這項活動了」!每到一個新的景點,第一件是就是舉起相機:「快!快把印花樂拿出來!」
因此我們得到了許多中國江南一帶的照片:杭州西湖、蘇州拙政園、上海東方明珠塔...
哈哈哈,真是可愛的把拔;感謝Pa爸,我們都愛死這些照片啦!
杭州,西湖

Tuesday, January 3, 2012

2012 winter maple watching...新年賞冬楓

2012的第一天,希望用比較清新自然的方式來迎接這一年,因此前一晚捨棄了可能爛醉如泥或體力透支的跨年活動,決定好好睡覺、神清氣爽地來去登山健行賞冬楓。
沒想到在台北汐止這麼近的距離就有楓葉可以看;雖然台灣真正冷的時候,楓葉也差不多過季了而顯得零零落落--這也是為什麼賞楓一直無法成為國民季節活動的原因吧--但汐止拱北殿這一處的楓葉還算不讓人失望,不罔我們頂著寒風執意上山追楓的青春熱情!


Friday, November 4, 2011

輕敲築夢家的門--台中,秋日小旅行 knock on the dream-makers' door; one day trip in Taichung

受到朋友喬茵(Joying)之邀,我們再度來到台中進行出差小旅行。
喬茵是個認真擁抱民宿夢想的女生,本來在台北從事藝術相關工作的她和先生(森老闆)一直希望開間民宿。和許多人一樣,一開始他們打定主意要好好存錢,等到存夠的那一天,就來實踐民宿夢想;但和許多人不一樣的是,當他們意識到,其實,錢永遠沒有存夠的那一天... 他們就毅然決定放手去做,先擁抱夢想再說吧!
就這樣,開始了「旅人之森」的築夢故事。

九月才剛聽說喬茵要開民宿的消息--那也是我們最初認識的契機,聽說她很喜歡印花樂的作品,希望未來在她的民宿裡可以看見印花樂的作品,於是透過朋友的介紹互相認識;沒想到過了兩個月,就聽到喬茵的民宿快裝修好了,想邀請我們過去聊聊合作的方式--順便當民宿的第一批客人!這麼榮幸又好玩的事情我們當然一口答應,同時也希望可以藉機下台中,拜訪一些我們一直很想造訪的工作室。
另一方面,其實我們很被她的高度行動力與決心所感動;時常聽到什麼人懷有民宿的夢想,真正勇於去實踐的又有幾人?

Monday, October 10, 2011

帶著背心袋上路

(本篇文章同步刊載於印花樂電子報issue.05)
印花樂的產品中,有幾項是我們自己也日常慣用的;一是筆記本,一是背心袋。

其中背心袋更是我自己每天都會使用的五星級實用商品;當初會設計出這麼一款提袋主要是來自自己每次要出門午餐時,既不想帶著大包包、但只拿著手機和錢包在手上又似乎少了點安全感的心情,所以參考了紅白塑膠袋的外型,做出一款印花布提袋,並在下面加了個小圈圈絆帶,方面將袋子捲起來時可以扣住。 我每天都會把這樣一個小提袋放在包包裡,後來發現有使用需求的時候真不少;除了當午餐的外出袋、隨身購物袋,旅行的時候更是少不了的小配件。所以這次的日本行當然少不了帶著它一起出遠門,順便來做個寫真小特輯!

Thursday, September 29, 2011

京阪自由觀察筆記(四):插畫無所不在


從以前就知道,「插畫」算是日本設計的重要元素,在各類設計案例中的運用比例極高;實際走訪後發現,他們的插畫果然是無所不在!

無論是招牌、廣告、櫥窗、包裝...即便只是路口轉角的小告示牌,都有各種風格的插畫點綴其中,儘管畫風各異,但大多維持著乾淨細膩、讓人一見就想微笑直呼「好可愛~」的特質,這倒讓我想起走在歐洲街頭,眼裡所及處處是塗鴉與街頭藝術的場景,凌亂卻充滿表現張力;一個國家性格的展現,在街頭風景最能忠實反映。

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1

京阪自由觀察筆記(三):食的滿足

之前聽人說過「吃在大阪,穿在京都」,所以雖然行前大家的共識是做一趟心靈考察之旅(咦?),但實際上旅程中的吃買玩活動比例還是佔據極高。

雖然我們將主要的三天行程都規劃在京都,真正留給大阪的時間很少,所以反而是在京都吃到的東西較多...不過該吃的大阪美食倒是一樣也沒少;或者應該說,我覺得我們在這躺旅程中十分幸運的是,幾乎都十分順利地找到了原本期待的美食們,即使偶爾遇到小小失望(比方說客滿、沒開)也能很快就被其他美好的意外所滿足。也許我們可以把它偷偷想成是幸運之神對於我們平常辛勞的小獎勵吧:P
來到大阪一定要吃裡面有一整塊章魚的章魚燒!

Saturday, September 24, 2011

京阪自由觀察筆記(二):腳踏車

這趟京阪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日本色、滿街的腳踏車、以及隨處可見的小插畫。
其中腳踏車真的是讓人驚艷不已,可能是因為在台灣一直想買好看又好騎(兼顧平價)的腳踏車實在太困難,來到這邊發現路邊到處停了滿坑滿谷的好看腳踏車,價格也不貴(激安店一輛不過9000円?!)真是讓人太嫉妒啦!
人們習慣以腳踏車代步的城市,空氣想必會比習慣以「機車」代步的城市要好上許多吧...整趟旅途中一邊捕捉這裡的腳踏車身影,一邊心裡忍不住這樣想著。
這次在日本看到的腳踏車有許多是以經典復古造型的改良款為主,不知道在講究潮流的日本,腳踏車模樣是否也追求流行?另一方面就是他們在車身色彩上的使用,有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顏色;橄欖綠、罌粟紅、暗栗紅、蒂芬妮藍...加上手把、車輪甚至是菜藍的搭配,光想像騎著它們大街小巷地穿梭,就是一幅很美好的城市風景。

京阪自由觀察筆記(一):日本色

一個地方的陽光、空氣、水,決定了這個地方的色彩與氛圍。
這是這次到了日本後,我更加確定的事情。

一直都很喜歡日本對於色彩的運用,具有一種細膩、溫暖、淡雅卻又不失豐盈的質地;直到踏上這片土地,實際走訪它的大街小巷、感受人們的真實生活,我才更加體會到,關於色彩的運用,是來自一種深層的生活反映。日本的氣候四季分明,植物與自然景觀會隨著季節產生非常明顯的變化;另一方面,不知是否因為空氣比較乾淨、或緯度較高的關係,走在日本街頭的這幾天,覺得他們陽光撒落的感覺,似乎會將景色罩上一層明亮淡化的薄膜,帶有一種乾淨的洗褪特質;這和台灣總是濃烈飽和的光線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