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We are inBlooom!

我們是inBlooom印花樂美感生活股份有限公司,這裡呈現出我們的原創印花設計,以及我們的創作生活。
inBlooom works in pattern design, hand-printing fabrics, and unique creations. This is the blog to present our artworks and our life. Thanks for visiting :)



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12

[樂學沙龍筆記] Pinkoi, 與設計師一起發動從網路到通路的溫柔革命(上)

自從開始「印花樂」的品牌與公司經營工作,雖然只是間超級小公司,但一路上已經發生了很多很多事、到目前儘管還不算經過很長時間,卻也已累積了許多許多心得與想法;
總是有那麼些時候,當想法累積到一定程度,會很想做點什麼、說點什麼,跟外界分享一下我們的發現。但除了把大家召集起來聽自己說話這種可能淪為喃喃自語的作法外,還有沒有其他方式讓想法更有效的傳播?
於是我想,也許辦個講座,找理念相近、卻比我們還要有說服力--這個說服力可能來自於他們與我們不同的生命經驗、或者更深厚的特定領域耕耘--的人來發聲,應該是個還不錯的辦法。
很幸運地我們這樣的概念得到了北藝大的支持,以實際的方式協助我們執行一系列講座計畫;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能夠找到什麼樣的人、來說出我們期待大家聽到的事。
當我們把講座主題設定在「身處在台灣微型創業、文創產業(雖然我不是太認同這名詞,但一時也想不到更精確的語彙)現場的人們,正在做的事、以及他們能帶給大家的思考」時,腦中頓時浮現了許多人物。


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Pinkoi的Peter。

會認識Peter,這真的得話說從頭... 在我們剛租下現在這間店面(小藝埕)(其實也就是去年,2011,但現在想來卻覺是好久以前)、剛確定自己要以「印花樂」做為全職工作、卻也什麼都還不確定的時候,有一天,Pinkoi三位創辦人就突然出現在我們眼前。
我們想做個網站,集合台灣設計師品牌的網站,只賣台灣設計師的作品!」記得當時他們的自我介紹好像是這樣,而他們希望我們能夠加入成為Pinkoi上的一員。坦白說,一開始我們並沒有太認真看待這件事,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我們對於所謂的「網路銷售」還是抱持著質疑、甚至觀望的態度,對他們這個新成立品牌能夠有多大能耐,也抱持著同樣態度。況且,說真的,從我們品牌成立以來,幾乎每三天就會有自稱網路行銷、網路服務的公司找上來;他們和其他人有什麼不同嗎?當時的我們並不知道。
但有一點讓我印象深刻,他們似乎... 非常有自信,非常有朝氣,講述自己理念的態度非常堅定,並且能夠毫不遲疑回答我其中一個最在意的問題:「你們有想過,這個網站要讓它國際化嗎?會有英文版嗎?」「一定會。」當時Peter非常肯定地回答我;我當時這個問題可不是亂問的,因為一直都很喜歡美國的Etsy網站,它接受世界各地的設計師申請、在全世界都可以買到上面的東西,因此心中深覺如果要有一個好的設計買賣平台,就要像這個樣子。在這之前(或之後)遇到的諸多網路買賣平台,不要說國際化了,很多甚至連Etsy是什麼都不知道。
如果你要做一件事,卻連這件事裡最頂尖的目標、最值得看齊的作法都不知道,你跟我說你想做這件事,我絕對不會相信你。
但Pinkoi的創辦人們,卻給了肯定的答案,因此心中當時已對這個團隊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並隱約覺得這應該會是個不一樣的團隊。


我們加入Pinkoi的平台後,在後來的品牌經營過程中,也持續地與他們保持聯繫;漸漸發現當時他們來到這裡與我們談論的關於網站的目標與計畫都一一實現,而Pinkoi也的確成為一個深耕台灣設計界的平台時,我們已經深深明白這是個經過深厚思考、並且具有確實行動力與遠景的品牌。
因此我好希望能夠邀請他們來辦場講座;我相信作為一個以「設計」為訴求的商務平台,他們的角色定位為「設計師/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在台灣這麼...相對來說不是很成熟的設計環境裡,想必有許多深刻的體會與觀察、甚至是建議與看法,而我想聽聽看他們怎麼說,想對設計師們、消費者們說什麼話。
於是禮拜五的這一晚,很幸運地邀請到Peter來到我們的空間和大家暢談。

Peter的背景會讓人聽過就難忘;過去曾在美國矽谷擔任工程師,感覺已經達到了許多人夢想的頂端,但這樣的他竟然選擇在又年輕、前途看似一片光明的時期回到台灣--創業,還是讓人有點遲疑的文創產業--很難想像這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決心,以及身邊人的支持。
「我在美國的時候,喜歡蒐集古董、喜歡逛市集,有很多獨立設計師在那裡生活,人們也很容易就能買到他們的作品,大多數的地方都洋溢著藝文氣息,這在那裡很平常,並不是刻意塑造的,而是因為他們覺得生活就是那樣。你能相信嗎?即使是矽谷的工程師,感覺和藝術不相關的行業,他們也能輕鬆地談論這方面的話題,並且使用這些產品。台灣也有很棒的作品、很棒的設計師,為什麼卻不能讓大家看到、讓大家使用呢?」這是Peter當年的疑問,而這樣的疑問,成為他後來回台的契機。
也很有緣的,Peter遇到了另外兩位創業夥伴,在美學與網路資源上彼此結合成為一股穩固的創業基礎,於是「Pinkoi」應運而生--我想不出有什麼比同時擁有資訊與設計背景的團隊更適合做設計商務平台的了。

但話雖如此,網站營運初期挑戰和困難還是一個比一個大;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找人才、找品牌」的困難。當時Peter剛回台灣,想做平台,但對台灣的設計市場完全不了解,一個品牌也不認識,這樣要怎麼找品牌?那就一個一個找吧!幸好「傻勁」好像是創業者天生具備的特質,據Peter的說法,他們當時可是逛遍台灣大大小小設計展、創意市集、甚至是夜市,盡可能拜訪能找到的設計師。也就是這樣的過程,他們不僅開始累積網站所需的設計師們,也漸漸對台灣的設計環境有了些體會。
「大家好像都很沒自信。」Peter很感嘆,「我回來台灣後遇到的設計師們,好像都沒有說品牌的能力,問到關於品牌、關於作品的問題,要嘛就互相推託、要別人幫他講,要嘛就直言他不知道要怎麼說、沒有想太多。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東西不是你做的嗎?你應該最清楚自己的作品吧,既然做出來了,為什麼又對它沒自信呢?」他以「握手」為譬喻,談到他在國外和在台灣與人握手的經驗,從握手的態度與力度,就能感覺出對方的人格特質。他在台灣與人握手時,經常都只是得到淺淺的一握、有點虛弱有點不確定的握法;台灣人似乎總是那麼沒自信。

因此他舉電影「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為例,電影裡的喬治六世患有嚴重口吃,極度缺乏面對人群的自信,但為了發表演說而透過不斷地、不斷地練習,終於克服口吃障礙,發表了一篇振奮英國人心的演說。台灣的設計師、品牌總慣性覺得自己小、沒什麼、做不出格局,也因此缺乏自信;但「小」真的是決定是否能夠成功的障礙嗎?也許我們只是缺乏對世界發聲的想法與練習。

http://www.yellowowlworkshop.com
「我在美國的時候,遇過一對印章創作者(Yellow Owl),他們的工作室只有兩個人,作品卻賣到全世界去。他們怎麼做到的?他們跟我說,他們到世界各地旅遊的時候,就把自己的作品送給當地他們遇到店家、旅館、咖啡廳,等到他們回到家、打開信箱,發現這些人們紛紛寫信來詢問,他們覺得這東西很好,是不是可以讓他們販售?因而開啟了這個品牌的事業契機,他們在每一批作品完成後就先拍照、放上網路,通知買家們先來下單,然後寄到這些世界各地的買家手中。因此雖然只有兩個人,卻能透過網路成為國際化的品牌。」
我在這一段分享中注意到的有兩件事:這一對創作者很有自信地推廣/分享自己的作品,然後他們善用網路的力量。
從Peter所舉的這個例子我們也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到Pinkoi最重要的一項品牌價值:作為連結設計師與客群間的橋樑,並且它的目標是國際性的
而不僅僅作為架構上的連結平台,Pinkoi因為對人、對品牌的內在有更深的探究,他們決心要在平台上讓設計師們有實際的銷售感受,因此增加購買評價的部份,讓客人直接與設計師對話,設計師可以聽到作品的回饋、甚至是讚美,不只更強化設計師的信心,也拉近設計師與市場的距離。

台灣的設計師本來與市場之間的距離感好像是很遠很遠的。」Peter說出他的觀察,「在傳統的設計與產品銷售裡,你做出東西來,就得先找地方賣;要嘛自己開店,這樣就要負擔巨大的成本,很多人做不到;要嘛就是去找寄賣,這時候你和市場間就隔了一個通路、或者是個經紀人,你只能聽通路商、經紀人告訴你的訊息、然後大半的利潤都拿來付通路費。
而設計者和市場間的距離,會讓設計者失去對市場的判斷,失去作品的精準度;比方說在定價上,我曾經看過有的設計師覺得自己是手作、好辛苦,就把商品訂了一個離譜高的價錢,但也有發生過商品定價太低的問題;定價太低的商品未必好賣,反而會讓人對你的作品產生質疑。你問他們為什麼這樣定價,也答不出所以然來,這就失去了創作者的專業度;你必須明白你的作品價值在哪裡,然後觀察市場,找到最合理的定價。
也曾經有個耳環的創作者,她的作品都是單件手作,她的客人看到網路上的作品很喜歡,但一問她就回答:『這每一件都只有一個,做不出一樣的。』話是這麼說沒錯,但其實她應該想到客人要的也許不是『百分百相同』,而是『像這種感覺』的作品;你可以事先告訴客人,我可以依照這種感覺幫你訂製,但因為是手作的關係,所以不會有兩件完全一樣的。』這樣說大部分客人都會懂,甚至會更覺自己這件作品的珍貴,提高品牌價值的認同感。後來她就慢慢改變作法,現在也成為Pinkoi上很受歡迎的設計師。
所以接觸市場、了解市場,對設計師來說是很重要的經驗,它會讓你的作品、你的品牌更專業、更精準。」

而既然提到專業度,Peter也特別著墨了他期待在設計師身上看見的專業「態度」,對一個獨立創作者而言,正確的態度、信用、與時間管理能力等都是專業度的表現;他曾經遇過相當不尊重自己專業的創作者,在網路上賣出作品後卻讓客人等了一個月、還沒拿到東西,當Pinkoi進行關切時,卻得到態度很差的回應;如果一位設計師不能尊重自己的專業,那要讓人如何尊重你的作品?

文章下篇請點:
<筆記> Pinkoi, 與設計師一起發動從網路到通路的溫柔革命(下)

講座宣傳網頁:
<樂學講堂02: Pinkoi,與設計師一起發動從網路到通路的溫柔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