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We are inBlooom!

我們是inBlooom印花樂美感生活股份有限公司,這裡呈現出我們的原創印花設計,以及我們的創作生活。
inBlooom works in pattern design, hand-printing fabrics, and unique creations. This is the blog to present our artworks and our life. Thanks for visiting :)



Sunday, July 15, 2012

[樂學沙龍筆記] 好氏主講:創意反攻大陸(下)

本文續前篇 [樂學沙龍筆記] 好氏主講:創意反攻大陸(上)
因為講座內容非常之多,因此將記錄分成上下兩篇來呈現。
前篇集結了講座中提到的「服裝品牌」與「品牌精選店」,
本篇將繼續討論包括中國當代家具設計品牌、原創產品、平面設計...等。
--
【家具品牌】
lost & found 失物招領http://lost-and-found.cn/
Van這次所介紹的兩個家具品牌都是中國當代的家具原創設計,並且在其中都可以看到東方味與人文氣的影響,但絕非傳統的中國八股,更接近我們所讚揚的北歐式簡約、以及日式溫暖情意,卻又能漂亮地融合成為中式家具的當代面貌。

說到家具就讓我感慨很深,這兩年因為開店需要,自己開始關注起了新舊家具的知識、一方面也開始了解到台灣的家具市場與家具潮流。IKEA的北歐風早些年在台灣很紅,走到哪裡都看的到所謂「簡約」的北歐風格,簡約走到極致接著流行的就是無印良品式的純白無垢感;後來又有人開始迷上了田園雜貨風,市場上一古腦出現了日韓法風雜貨家具;近兩年老家具走紅,無論是台式古董或歐洲老家具皆大行其道,甚至開始出現大量所謂「複刻版」實為仿冒品的設計師家具。結果就是古董家具、老家具的行情完全被打亂,設計師作品也變得浮濫而廉價。
家具會具體地反應出空間風格,雜貨風與老家具的流行,再搭上近年的「改造老房子」的風潮... 很多東西都在還沒被消化、理解完全的時候,就順應潮流地粉墨上場了。


梵几http://www.fnji.net/
其實乍見梵几的家具,直覺頗有丹麥大師Hans Wegner 之風,兩者的靈感來源都是來自對明式家具線條的詮釋,但梵几的東方味更為明確;再多看一些梵几的資料,發現我很喜歡它一些奇巧的榫接細節,然而整體表現又接近樸實無華,擺在空間中應該非常耐看吧。
而「耐看」難道不是一件好家具應該有的特質嗎... 

【原創產品】
謝東的骨瓷創作,讓人幾乎難以定義這是產品還是藝術品;先不說這種薄如絲綢飄動的骨瓷表現,其燒造技術的困難度,光是美感價值就能讓人完全沉浸其中。謝東的瓷器表現絕對有東方禪意無疑,但其中更精準地表達了某種前衛、超現實的美感,創作層次非常高!很難想像這也是一位八o後的年輕女孩所創的品牌。台灣也有不少陶瓷品牌,也頗以自己的陶瓷水準為傲... 但我們的層次是否能夠跳脫現有的框架(事實上許多品牌連意識到「框架」在哪裡都做不到),這就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劉峰 CLOUDLAND多人沙發
劉峰 My Diary
劉峰 開籠
孫文濤 似是而非
孫文濤 沫
孫文濤 春際
劉峰和孫文濤應該擺在一起講,因為兩位都是「湃設計工社」的創辦人;湃設計工社以家具設計與景觀設計、空間裝置為主,許多作品都難以界定是工業產品設計或藝術品,並且具體而成功地融入中國藝術語彙。其諸孫文濤那有如水墨畫中假山的雕塑品令人印象深刻,誰想的到這竟是用廢棄沙發的發泡海綿所做出來的創作?

【平面設計】
Van特別提到劉治治是他最欣賞的中國平面設計師;談到具有東方精神的當代設計,最先讓人聯想到的會是日本設計作品,但在劉治治的作品中,卻提出了另一種屬於東方、並且具有中式思維無疑的設計表現,非常具有力道。我很喜歡他為品牌概念店「薄荷糯米蔥」所建構的CI設計(可參考本文上篇),很中國、夠當代、也完全具有時髦的商業吸引力。



仔細觀察廣煜的設計,經常包含了許多傳統的、甚至被視為俗氣的庶民元素,但他卻能將之轉換成十分漂亮的當代設計語彙,我很喜歡他在色彩上所表現出的強度,以及頗能撼動人心的書法楷字用法。其實無論中港台...甚至是日本設計師,書法字一直是東方文化圈的設計師們愛用的元素,這也是我們能與西方設計做區隔的關鍵元素,但如今書法字已漸漸被用得浮濫,甚至在台灣,能找的書法家也就那麼幾個... 幾乎一看字就知道這是找誰寫的,這種情形下還能有多少讓人驚喜、更別說是撼動人心的設計呢?

其實還有幾位講座中所介紹的創作者或品牌在這篇記錄中有所遺漏,但我想份量也已足夠讓大家看出我們在這場「中國進行式」的品牌講座中,所感受到的深刻撞擊。

演講之後

這場原訂兩個半小時的演講,最後足足延長了一個半小時、到十一點多才結束;一方面是因為Van在演講過程中時常和現場參與者有問答的互動,另一方面,這一場的參與者讓我們很感動的是,大家都聽得非常認真、並且是帶著思考力來聽講的,以致在演講之後的Q&A時間格外熱烈,並且不只是單向對演講者的提問,還有多方的討論與問答;許多問答都非常精采,但很可惜沒有完整的紀錄無法一一呈現,這邊只寫一段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問答--

觀眾:「在聽完老師這麼多的中國品牌介紹、以及台灣現況的對照後,我想在座的人應該都有個共同的疑問... 那就是,現在,身在這個地方的我們,究竟還能做些什麼?」

Van:「挑剔,我們要培養『挑剔』的能力。台灣人都太容易被取悅、太容易妥協、太容易滿足;你們知道ZARA在台北開的店,那個空間設計比大陸任何一間店都要粗糙,但台灣人完全不在意(或說不知道要在意),照樣買得很開心,開店一個月就賣了好幾億的營業額;滿街的人都穿得一樣,男朋友女朋友穿得邋遢或隨便,我們也不在意,反正這樣最好不會去亂搞... 我們就是太不挑剔,才會失去判斷好壞的能力。
所以我的建議是,我們要讓自己懂得什麼是好、怎麼樣透過『挑剔』讓東西變得更好... 但『挑剔』之後也要給建議,不給建議的挑剔就是爛挑剔。

我今天辦這場講座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讓你們看中國有多好、台灣有多爛,其實台灣有很多東西都還是很好的,重點是我們究竟知不知道我們好的東西是什麼、好的東西在哪裡、以及要怎麼讓自己呈現更多更好的東西;今後台灣對中國只會越來越開放,如果我們還不趕快讓自己堅強起來、厲害起來,他們很快就來了。」

Van到了最後講的這番話有點語重心長,我想經過這一晚在場的大家應該都有點懂了。在那之後、直至寫著這篇記錄的現在,我仍不斷反覆地深刻思考,當晚的諸多撞擊與提問。

台灣人生活在一個小島之上,看世界的眼光如果不刻意朝外、不刻意拉大視野,很容易陷入狹窄短淺;當我們認為自己培養出了幾枚「台灣之光」,就以為全世界都認識我們,這就是落入島民的小世界陷阱中了。我們認識世界的資訊來源,除了政府和媒體眾所周知的偏狹管道外,是不是應該學著讓自己從更多的來源和方法去認識這個世界更多的面貌?畢竟這是身在資訊發達、民主國家的我們最大的優勢啊!
如果我們輕易地滿足於現狀、輕易地妥協,對生活妥協、對環境妥協、對美感妥協、對一切妥協... 那我們等於把自己關進了思想的共產國度中。

一樣就好,可以用就好。

我們還能有別的「選擇」嗎?

後記

四年前,我剛從學校畢業,從國中到大學念了十多年的藝術設計,對許多事情充滿疑惑,但沒有人能給我解答--或連了解我的疑惑在哪裡的人都沒有。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聽到Van一個很簡短的十分鐘演講;只有短短的十分鐘,詳細內容是什麼我也已經忘記,卻在那十分鐘的內容裡,我看到某種當時的疑惑被啟發的可能性,有些設計思考的種子也悄悄埋進心裡。
每個創作者可能一生裡都會有幾次這樣感受到「啟發」的瞬間吧;因此這次可以邀請他來辦講座,對我而言除了內容本身的重要性,還有更深的個人意義。這四年間我應該是有所成長... 至少已經從當年那個坐在台下的小朋友,到成為今天的講座發起人。
而過了四年,第一次完整聽到Van的演講,似乎又更超乎想像地精采了;期待這一次有來到現場的朋友,說不定也有人會產生像我當年的啟發,並且透過這個很棒的夜晚,讓我樂觀地知道,大家其實都還是非常關心台灣設計、也正思考著如何讓台灣設計變得更好的。

--
好氏品牌研究室:http://www.facebook.com/goooooooooods